黄胸散白蚁生物、生态学
黄胸散白蚁的生物、生态学
黄胸散白蚁因期有翅成虫前胸背板呈黄色而得名,它在我国分部很广。虽然群体较小,但危害较严重,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木构件、树木根部、电杆木、木船、仓库贮藏品等。黄胸散白蚁通常在每年10月羽化,于次年春季分飞,建立新群体,群体内补充型生殖蚁数量较多、品级复杂。
一、发育成熟的黄胸散白蚁群体,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有翅成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出巢分飞。我不少种类的白蚁是当年羽化,当年分飞。而黄胸散白蚁却与众不同,通常在每年10月羽化于次年分飞。苏州黄胸散白蚁的分飞期一般在3月中旬,特殊情况下,可提前到2月底或延迟到4月分飞。羽化后的有翅成虫在分飞前,通常聚集于群体内部,并不活跃,只有在气温稍高时,才在蚁路内有些活动。及至分飞分季节,有翅成虫就漫漫向分飞孔特殊蚁路移进,其中常夹杂的少量工蚁和兵蚁。这些蚁路比一般蚁路稍宽大,具有许多分支,与各分飞孔相连,因此可以认定为这是有翅成虫分飞前的候飞室。
黄胸散白蚁分飞孔较小,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约为2毫米,孔的周围常有薄而淡的泥圈。分飞孔数量较多,分飞孔一般在门框、窗框、木柱、护墙板及踢脚线板居多,位于地板和阁栅上较少。当年构筑的分飞孔,次年仍可使用,多者可连续使用3年至5年。条件适宜,有翅成虫便蜂拥至分飞孔附近,争先恐后地挤出外,但并不立即飞翔,而是沿着分飞孔周围的木材或墙壁上先作短暂爬行。爬行一段距离后,方振翅飞翔。分飞时间一般为中午11点至下午3点,而以12点至下午2点较多。同一群体的有翅成虫通常经过一次分飞后,便可全部飞离母巢,个别群体较大,拥有较多的有翅成虫,则顺数次才能飞完。每次分飞的时间很短,仅15至30分钟。若分飞孔受到人为干扰或分飞孔堵塞,工蚁就另开分飞孔,这样分飞的过程将延长至1小时以上,甚至数小时。
有翅成虫飞向空中后,如风速较小,有向阳飞行的趋向。但有时较乱,会有一些个体背阳飞行。风力较大时,则随风飘荡。飞的距离受风力影响很大,通常在分飞孔周围20米至30米之内,如风力较大,则可达50米至80米。
有翅成虫落地后,便脱去四翅,于是雌雄尾随,寻觅合适场所建巢。木材的缝隙、柱脚、门槛及地板之下常是脱翅成虫选择之处。
二、分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黄胸散白蚁的有翅成虫在头年10月后就出现于巢内,要到第二年才分飞;分飞一年发生一次;分飞期每年基本接近,分飞时间一般都在中午。这些情况说明,黄胸散白蚁分飞有一定的环境要求,而气象条件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在苏州大气温度及降雨对激发黄胸散白蚁有翅成虫分飞没有明显影响。而适宜的气温在20度至25度,是有翅成虫分飞的主要因素。
三、新群体的建立
有翅成虫经分飞、脱翅、配对、寻觅安居场所,即开始建立新的群体。配对后14至19天内即可产下卵粒,一般以15天最多;卵粒不是一次产完,其中有一段时间的产卵期;卵粒产出后,经约27至38天即可孵化为幼蚁,一般以30天最为常见;未经交配的脱翅成虫产出的卵不能孵化。自卵孵化出的幼蚁,无自动取食能力,须经脱翅成虫的哺育才能生存,它们经过12至16天之后,进行每一次脱皮,成为第2龄幼蚁;第2龄幼蚁仍需哺育,经12至16天再次脱皮,发育为第3龄工蚁。
四、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形成
黄胸散白蚁的工蚁有转化为补充生殖蚁的能力,黄胸散白蚁的若蚁更容易向补充生殖蚁转化
五、黄胸散白蚁的品级类型较复杂,如前所述新建一年的群体内除脱翅成虫外,还有工蚁、兵蚁、幼蚁等 。群体发展发育后,群体内可分产生具翅芽的若蚁,进而发育生为有翅成虫,进行分飞扩散,不断产生下一代群体,这时脱翅成虫已发育为大腹后,称原始蚁后。
六、黄胸散白蚁无定型的蚁巢,往往受害最严重的地方,在纵横往来的多层想通的蚁路中,其宽大部分聚焦较多的白蚁,多是蚁巢所在。一个黄胸散白蚁群体内的个体,通常数百头;群体内很难见到原始蚁王、蚁后,而短翅型和无翅型补充蚁后相当普遍;短翅型蚁后数量多达50头以上。
黄胸散白蚁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在建筑物中常危害地板、踢脚线、底层门框等 基部2米以下的木构件,以1米以下受害最重。在水分充足的地方可危害上楼直达屋顶。
黄胸散白蚁群体不大,但活动范围不小,危害范围可达7平方米至800平方米。
上一条: 白蚁与蚂蚁的区别 下一条: 消毒的名词术语和选择消毒的方法